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将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0年达到5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届时中国有一半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各类城市和城镇中。
历时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近日出炉。课题组以产业演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城市化的关系为突破口,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形成。
报告同时指出,这一反映城市化进程和水平的指标,在2020年会达到60%,中国将进入基本城市化阶段;2050年则将达到75%,实现高度城市化。
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演进和劳动力转移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日前,《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甬军,请他从理论层面就城市化有关问题进行剖析。
《科学时报》:城市化是很复杂的、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的过程。课题组以产业演进和劳动力转移为主线,提出“在产业演进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思路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甬军:产业演进和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城市化实践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产业体系演进规律来看,存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生产率水平低、相对收益率低、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农业向生产率水平相比来说较高、收益率相比来说较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的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在空间的布局具有集聚效益,集中布局会带来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地方化经济,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促进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发展,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生产和交易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和人口的聚集,促进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加多的人口和企业向城市集聚。产业演进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动力和基础,城市发展是产业演进的空间载体和动力,二者的一起发展都是围绕着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的转移而实现的。
可以说,农村劳动力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实现转移是城市化的共同特征,是在各种城市化类型中的共同“因子”。实现在产业演进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实践要着重解决的明显问题。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启动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内在机制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在国内是首次出现。
《科学时报》:目前就农村而言,转移的已不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在农村能被称为劳动力的都远离农村。在来自于农村的推动力和城市发展的拉动力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该如何权衡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陈甬军:对供求因素分析后就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理论模型。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需求量与其相应的影响因素之间有的对应关系,其中影响供给量的重要的因素有来自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制度变迁的摩擦力,如城市或非农产业平均薪资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土地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等;影响需求量的重要的因素来自于非农产业、城市发展的拉动力,以及制度变迁的摩擦力,如城市或非农产业平均薪资水平、国家或区域资本积累、国家或区域消费水平与结构、产业体系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等。
影响因素的变动决定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位置,进而决定某一时点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均衡转移数量;每一时点供求均衡决定的转移数量的连线,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转移模式。用供求分析和理论模型可以分别解释西欧北美发达国家、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力转移的不同规律和趋势。从政策含义上理解是,通过改变影响因素,进而改变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位置,确定均衡劳动力转移数量,达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有效转移的目的。
《科学时报》: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辐射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城市群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机制是怎样的?
陈甬军: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群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机制体现为由投资驱动下的工业经济的迅速增加带动城市经济稳步的增长,以此来实现城市非农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增加。
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与功能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侧重点不一样,核心城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增长要快于功能城市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增长,并且更加侧重于发展知识含量高的、有助于增强其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和扩散功能的行业,而功能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必须很重视通过发展城市群的功能来实际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
《科学时报》:虽然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但是城市本身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城市膨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化进程。你认为该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陈甬军: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单纯强调劳动力转移是不能完全处理问题的,必须落实到产业,而且一定要考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问题。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既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加快产业体系升级转化,又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力度。
今后我国城市化发展应从强调劳动力转移转向强调产业区域转移。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既有利于加快产业体系升级转化,又能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和降低转移成本,是一种比单纯实行劳动力跨区转移更为合理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是产业区域转移时应考虑不一样的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件与水平,以及不同产业的特性,实现分类的产业政策。
陈甬军:城市化政策是一个综合体系。城市化的核心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化地区的转移,而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又涉及到非农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
我认为城市化政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既能促进大量就业岗位的创造,又能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产业政策;加快城市、城镇对乡村人口的容纳与承载能力的城市发展政策;改善乡村发展与生存环境、实行经济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互动的乡村发展政策;与乡村劳动力转移相关联的各种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乡城流动政策;以及适合于不一样的区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的区域协同政策。通过这五大政策的协同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产业演进中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区别于世界其他几个国家城市化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科学时报》:课题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甬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含义可以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来表述,其5个方面的内容是: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建立有宏观调控的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为中心内容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管理体制;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城市化模式。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推进,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规律、城市化机制、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体制、城市化模式的应用、形成和结合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乡村发展、生产要素在乡城间的流动、区域发展等方面采取对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推动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